《三國演義》揭示的6個人生大忌

2020-07-08

《三國》是大人的啟示錄,也是孩子的教科書。

金庸曾經說過:“《三國演義》的社會影響,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。”

一部《三國演義》放眼望去都是家國大事,但是歸根結底說的還是世道人心。

其中蘊藏的6個人生大忌,更是值得後人引以為戒。


言而無信,反復無常。

俗話說,馬中赤兔,人中呂布。

相信每一個少年人在讀三國的時候,都覺得呂布非常厲害。

然而,在群雄角逐之中,呂布不僅沒有成就大業,反而江河日下,日暮途窮,身死白門樓。

陳壽在《三國志》中評估道:

“布有虓虎之勇,而無英奇之略,輕狡反復,唯利是視。自古及今,未有若此不夷滅也。”

一語道破呂布功敗垂成的殘酷真相。

縱使勇冠三軍、天下無敵,呂布卻遺失了人生最大的一張底牌:誠信。

為利他先殺義父丁原,為色又殺義父董卓,後又轉投袁術、張揚、袁紹、曹操,複投複叛。

一生六次易主,被稱三姓家奴。

呂布被曹操處死前,曾因劉備違反承諾,拒絕為其說情,大罵劉備“是兒最叵信者”。

也許至死他才真正體會到,言而無信者的可怕。

孔子說:“人無信不立,業無信不興。”

誠信,不僅是一種品行,更是一種責任;

不僅是一種道義,更是一種準則。

失足,你可以馬上站起。

失信,你也許永難挽回。


智小謀大,利慾薰心

東漢末年分三國,魏蜀吳先後建立政權。

但是,在三國裏第一個稱帝的,不是曹劉,也不是孫權,而是袁術。

袁術貴族出身,袁家四世三公,門生故交遍天下,比起同父异母婢女所出的大哥袁紹,更是嫡子嫡孫。

按理說這樣的人,稍微有點智商,都可以在東漢末年的那個亂世中呼風喚雨。

可他偏偏將自己的一手好牌,打成稀爛。

《三國演義》裏有這樣一個橋段,十八路諸侯之中孫堅做先鋒,一路直搗黃龍。

袁術負責盟軍的總後勤,可他竟然害怕身為下屬的孫堅做大,故意延緩糧草供給,一手點燃了盟軍瓦解的導火索。

孫策帶著傳國玉璽投靠袁術,袁術得了玉璽,想都沒想就自立為帝,把自己陷入眾矢之的。

話說回來,稱帝就稱帝吧,畢竟憑藉自己的背景和勢力,如能好好管理、招賢納士,未嘗不能成就一番霸業。

可他卻驕奢淫逸,後宮佳麗三千,個個都錦衣玉食,而軍中的阿兵哥和治下的百姓卻饑寒交迫。

於是當諸侯來犯時,落了個眾叛親離,吐血而亡的結局。

《周易注》中說:“智小謀大,不堪其任,受其至辱,灾其自身。”

沒有金剛鑽,就別攬瓷器活。

理想和野心是要有的,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支撐,這樣才能真正地走得長遠。


力小任重,自以為是

在《三國演義》中多智近妖的諸葛孔明,曾因為一個人差點毀了自己的一世英名。

他就是馬謖。

由於在定鼎西南的戰役中,提出“攻心為上”的計謀,馬謖這個年輕將領被諸葛亮破格提拔,甚至有意將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培養。

從天而降的殊榮,讓馬謖迷失了心智,甚至生出諸葛亮、司馬懿也沒什麼了不起的錯覺。

於是,便有了那段“諸葛亮揮淚斬馬謖”的著名典故。

“街亭雖小,干係重大。如果丟了街亭,我們大軍就危險了。你雖然深通謀略,但街亭這個地方,防守極難。”

顯然諸葛亮非常清楚馬謖的能力,雖然在謀略上有天賦,但是遠沒有達到獨當一面的程度。

可惜諸葛亮的一番良苦用心,到了馬謖那裡便成了對自己的輕視。

所以,竟然不顧一切的立下軍令狀,許下不成功便成仁誓言。

諸葛亮無可奈何之下,只能讓他前去守關,並且派遣王平、魏延從旁協助。

結果我們也看到了,馬謖不僅盲目輕敵,不聽別人意見,還擅自改變作戰方案,最終累死三軍,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。

曾國藩說過:“力小任重者踣。”

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有多少斤量,如果不自量力,結果往往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。


驕傲自滿,目中無人

如果要評選《三國演義》中“最傷人的話”,想必下麵這句一定排名前列。

“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。”

說這句話的不是別人,正是“武聖爺”關羽。

人家孫權以一國之主的身份,紆尊降貴前來求親。

你婉言拒絕也罷了,偏偏出言譏諷,令孫權大失顏面,為自己埋下了敗走麥城的禍根。

其實從關二爺平時的作風就可以看出來,他是一個極度自信,也是極度自負的人。

溫酒斬華雄、過五關斬六將、誅顏良斬文醜……幾乎遇到所有對手,都是一副勝券在握,嗤之以鼻的樣子。

甚至於在年邁的黃忠手中沒占多少上風,也依舊是一種不齒為伍的態度。

尤其是對待劉封,劉備收其為義子的時候,關羽就當面反對,後來更是不被他待見,讓劉備將其“發配”到上庸駐軍。

老舍說過:“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,而且,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。”

關羽恃才傲物,不給人留一點情面。

這不僅導致他被孫權挾私報復,一個“斬”字毫不留情地决定了他的歸宿,也促使劉封作壁上觀,眼睜睜看著關羽英雄落幕。

佛語有言:“生如芥子有須彌,心似微塵藏大千。”

人心好似芥子微塵,看似微不足道,卻藏著大千世界。

當你真正學會目中有人,你才會心中有路,未來一片光亮。


情緒失控,亂發脾氣

荀子曰:“怒不過奪,喜不過予。”

人不是不能有情緒,而是不能被情緒左右。

猛張飛,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。

雖然人生有不少高光時刻,但是脾氣暴躁卻成了張飛畢生難以逾越的一道天塹。

暴打督郵,讓剛剛安定下來的三兄弟,又不得不亡命天涯;

鞭笞呂布的岳丈曹豹,讓呂布反客為主占了徐州,平白無故失去了發展的良機。

還有最為致命的這一次,聽聞關羽被殺,他怒火攻心,報仇心切的他給兩個手下範疆、張達佈置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:

“三天之內為三軍置辦好白旗白甲,掛孝伐吳,否則軍法伺候。”

兩人只不過稍微辯解了兩句,便被毒打了一頓。

最後範疆、張達忍無可忍,把心一橫,趁著張飛醉酒沉睡之時,將他刺殺,然後帶著張飛的首級,投奔東吳而去。

我們不否認張飛實力的强大,但是本應是蓋世英雄之姿,卻用這種窩囊的管道結束,不得不令人唏噓。

胡適說過:“世間最可惡的事,莫過於一張生氣的臉;世間最下流的事,莫過於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,這比打罵更難受。”

沒有人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緒,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栽在壞情緒中。

生氣,不如爭氣。愚蠢的人只會生氣,聰明的人,爭氣而不生氣。

一個人的好脾氣,才是他一生的福氣。


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

若說三國之中的“頭號反派”,那麼非董卓莫屬。

史學家評估其為:“大漢的掘墓人。”

縱觀董卓的一生,可以說人非不能也,兵非不精也,將非不猛也,士非不謀也,機遇非不多也,遺憾的是德不配比特,必有灾殃。

西元189年,十常侍之亂後,董卓入主廟堂,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。

人有了權力以後,很容易就膨脹,稍微不注意人性中的邪惡部分就盡顯無疑。

他先是殺了小皇帝劉辯,立劉協為漢獻帝,隻手遮天。

然後霸佔後宮,荒淫無度。

但凡提出反對意見者,皆被其認定是亂臣賊子,肆意濫殺。

正所謂:“得人心者得天下。”

董卓的人品,决定了他的命運。

十八路諸侯討董之後,又被義子呂布斬殺。

董卓的死訊傳出,士兵們高呼萬歲,百姓載歌載舞,很多人把珠寶換成酒肉來慶祝。

皇甫嵩更是盡滅其族,董卓則被弃屍焚灰,揚於集市路旁,足見其罪惡滔天,人神共憤。

《周易》有言:“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。”

厚德才能載物,德不厚者寸步難行。

金庸說,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,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看。政治觀點、社會上的流行理念時時變遷,人性卻變動極少。

《三國演義》寫的是歷史,但揭示的人性,在今天仍然意義不减。

可以這麼說,它是大人的“生活啟示錄”,也是孩子的“人生教科書”。

讀懂三國中的故事和人性,使我們的人生越走越遠,越走越寬。


上一篇:稻盛和夫:生而為人,何謂正確?  [2020-07-08]

下一篇:百億“鞋王”破產:時代拋弃你,連招呼都不打  [2020-07-08]